重慶公租房,一方面在解決民生問題,成為全國的樣板,另一方面也在探索城市住房供給體系上走出一條新路,由原來主要由市場提供的單軌制,轉變為政府保障和市場供給并舉的雙軌制。
要讓老百姓都有房子住
去年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,市委書記薄熙來作出重要指示:把解決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,作為解決民生問題最為重要的戰略措施;住房保障是一個重大的民生工程,要讓城鄉老百姓都有房子住。
根據這一指示精神,市政府按照“市場+保障”的雙軌制原則,提出了“低端有保障、中端有市場、高端有遏制”的住房調控思路,在已采取的五種住房保障形式(廉租住房,經濟適用住房,農民工公寓,工業園區工人新村以及危舊房、棚戶區、“城中村”改造安置房)的基礎上,新推出公共租賃住房,以解決不屬于廉租住房保障對象、又暫時買不起商品房的“夾心人群”的住房困難問題。
企業利潤沖抵建設本金
據悉,今年第一批的公租房由市國資委管轄下的四大國有企業齊力推進:地產集團、建工集團、城投集團和一家國有大型建筑企業,將分別完成土地準備、資金籌措、建設等任務。
“這些國企發揮的是利益輸送功能。”市國資委負責人表示,公租房項目不收土地出讓金和各種稅費,并以低價格出租。根據測算,收取的房租和物管費僅夠付銀行利息,這幾家國企投入的建設本金,將用10年左右的時間“內部消化”,即用企業利潤沖抵建設資金投入的欠賬。建設完善后,將交給公租房管理局進行管理。
租房讓購房變得更理性
“公租房將成為樓市穩定器。”市國土房管局副局長孫力表示,政策性投資的公租房增加了住房供應類型,有利于調控房屋市場出租價格,抑制部分投資性購房需求,也間接地抑制房價的過快上漲。
同時,公租房實行“租售并舉”,可以有效緩解購房者,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購房的資金壓力,促進整體房價保持在合理水平。
“公租房還有利于居民轉變住房觀念。”孫力說,當人們有了“租賃住房也是解決住房問題的不錯選擇方式”的觀念后,購房就變得更為理性而減少了盲目性,生活質量也能得到新的提高。 記者 陳富勇
公租房選址原則
均衡布局,每個聚居區均有。
公交支撐,有軌道線通過并與軌道站點距離在10分鐘左右步行距離。
職住平衡,結合周邊產業布局,且產業發展相對成熟。
環境宜居,居住環境較好。
有效出租,住房出租需求較大。
主城約100萬市民 2020年可住公租房
“2020年,主城區常住人口預計將達到1000萬人,約100萬人將住進公租房。”市規劃局有關人士表示,按照規劃,2020年,主城區約需提供33.5萬套公共租賃住房;按每套建筑面積35~80平方米計算,總建設規模為2000萬平方米左右。
根據規劃,今年開工建設1000萬平方米公租房。其中,主城區今年開工建設750萬平方米,萬州等六個中心城市和長壽、璧山兩個衛星城開工建設250萬平方米。明后年再根據情況,計劃安排建設1000萬平方米的公共租賃住房。
據介紹,2012年底,主城區將全面完成1000萬平方米的建設任務。根據未來十年城市化進程情況,遠郊區縣也將建設2000萬平方米公共租賃住房。
市規劃局有關人士表示,2020年主城區常住人口達到1000萬人后,涉及約400萬戶家庭,估計有20%即80萬戶,屬于無房戶。其中,13萬戶將通過廉租房等住房保障形式解決住房需求,剩下的67萬無房戶中,一半通過在租房市場解決居住需求,另一半則通過公租房解決居住需求。算下來,主城區可以容納大約100萬人住進公租房。
目前,在主城區一、二環線之間新規劃的21個聚居區中,已均衡布局了總規模約2000萬平方米的公共租賃住房建設點。其中,21個公共租賃住房建設點建設用地,占整個聚居區凈用地的4%~5%,居住人口占聚居區總人口的17%~27%。 |